serdftgy
艺术新闻

      “大美见易”刘寿祥

      分享到:
      作者:高素娜来源:中国文化报2019-06-18 08:50:20

          (1/2)

          (2/2)夕阳下的马泰拉(水彩) 76×106厘米 2018年 刘寿祥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刘寿祥,1958年生于湖北武汉。1981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师范专业并留校任教,现为湖北美术学院教授、湖北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其作品连续在全国第六、七、八届美术作品展览中获奖,曾担任全国第九、十、十一、十二届美术作品展览水彩粉画展评委,全国第五、六、七、八届水彩粉画展评委等。

        作为湖北水彩画界的“要角儿”和领军人,刘寿祥在61岁时才决定举办个人画展。“我希望拿出来的作品能够反映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是自己沉淀后的精心之作。我教了一辈子书,就是想推广水彩画,我想通过自己的创作,让这个被视为小画种的艺术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让人们看到它的美好。” 刘寿祥说。

        6月6日,“大美见易——刘寿祥作品展”在武汉美术馆开幕,展出了刘寿祥近3年来创作的水彩画作品80多件,涵盖静物、风景两大类别,包括静物系列、新疆与西藏写生、江汉平原与水乡写生、意大利写生以及相关教学纪录片等,完整呈现了刘寿祥水彩艺术家和水彩教育家的双重身份。

        艺术的诗与远方

        灰色调的江南水乡、斑驳的墙面与狭长的老街、五光十色的异域风光、暮色中的山峦与辽旷的雪原、夕阳下的泊船与天际间的飞鸟、晚霞映照的威尼斯小巷……走在武汉美术馆的展厅里,无论是刘寿祥最具代表性的静物画,还是其笔耕不辍的风景画,扑面而来的都是浓浓的诗意和自在惬意。

        沉积时光的陶罐瓷瓶、姿态迥异的时新鲜果是刘寿祥静物作品中的常规组合,他的静物创作深受楚文化影响,特别是对漆器色彩的借鉴使他的用色常常以黑色、朱红等传统东方色彩为主,从而表现出一种雍容大气和高贵雅致的视觉效果。同时,他还善于借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使画面水墨淋漓、酣畅肆意。如在其《带黑色陶罐的静物》中,浓郁的黑色底衬与鲜艳的红色底衬及物体质感的细微表达形成了画面中静谧而又不同寻常的生活感受,而在棉麻手工布以及鲜果风干后的特殊形态中,观者仿佛还可以体味到岁月的痕迹与故事。

        刘寿祥的风景画同样精微而丝丝入扣。他笔下的田园牧歌、渔舟唱晚、牧童柳林,既充实深邃又丰实空灵,生机盎然中让人顿生岁月静好之感。而他的古村老宅和戈壁雪域等,又处处传导出历史与沧桑。如其徽州《老巷》中提篮往返的邻家大婶、《三月婺源》中赶牛扛犁的蓑笠老农、甘南藏族群众在冬季的《转场》和《雪域放牧》等,都让普通百姓走入风景,在热情洋溢的情绪中加入对人生存境遇的感叹。可以说,刘寿祥既看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又感受到了普通人的不易,且能以恻隐之意熏染浓浓的人文情怀。

        “诗和远方,一直是普通人向往的却不可同时兼得的两个向度与境界,观看刘寿祥的水彩画作品,我们会发现这两者却能完美地融合在画面上。”在此次展览策展人、武汉美术馆馆长助理宋文翔看来,“诗意”既是理解刘寿祥水彩艺术的核心,也是理解本次展览的关键,而刘寿祥水彩画中所呈现出的“造型的和谐诗意、色彩的典雅诗意、题材与水性的澄明诗意、画面质感的精微诗意”等,除了其经年积累下来的品性和修养之外,他对水彩画语言的锤炼与升华也是成就其画面诗意的关键所在。

        美育是湖北水彩画的重要推手

        水彩艺术传入中国已300多年,而尤以近百年来“中国水彩”的发生与发展最具意义。

        在刘寿祥看来,中国水彩画经历了三大发展时期:一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水彩画家们深入工厂、农村、建筑工地等基层,画了大批表现当时蓬勃向上、生机盎然的现实生活场景,不少画作至今令人难忘;二是改革开放初期,各地水彩画家自发地组织水彩画研究会,并通过和其他地区水彩画会的合作联展,活跃了水彩画的氛围;三是90年代末的全国第九届美术作品展上,水彩画首次设立金奖,水彩画作品尺寸放开至2米×2米,与国画、油画尺寸相当。“从1984年的全国第六届美术作品展开始,就设有水彩画展区,至1994年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都未设金奖,最高奖为银奖。全国第九届美术作品展上首设金奖,确立了水彩画的地位,提高了展览规格,也说明了水彩画的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刘寿祥说。

        湖北水彩画的发展也同样沿着全国发展的主线,从早期武昌艺专的倪贻德,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南美专的王肇民、阳太阳,华师美术系的魏正起,再到白统绪、麦柏森等,这些老一辈的水彩画家,在湖北水彩画发展历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湖北水彩画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美术教育起到了关键作用,湖北美术学院师范系水彩画专业的建立,为湖北水彩画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刘寿祥说。

        1985年,湖北美术学院建立水彩画专业,这在八大美院中是开创性的举措,为湖北水彩画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两年后的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水彩画展中,湖北美院第一届水彩画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创作就有7件作品入选,创下美院学生作品入选全国美展的纪录。2009年,刘寿祥在湖北美院主持创办水彩画系,这也是八大美院中的第一个水彩画系。“通过学校的教育系统推广,是湖北水彩画发展的重要途径。湖北水彩画的主要创作力量来自高校,高校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学术氛围可以帮助水彩画家向更高层次发展。从全国第六届美展至第十二届美展,都有我们老师或者学生的水彩画作品获得大奖。连续7届雄霸35年,这在美术史上也是少有的。”刘寿祥自豪地说。

        时至今日,湖北水彩画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发展壮大。在湖北教育的大背景下,水彩画专业也发展兴旺,除湖北美术学院外,湖北省师范学院、黄冈师范学院、孝感学院、湖北省民族学院等,也都开设了水彩画专业教学。可以说,美术教育对湖北水彩画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不断跟上时代步伐

        作为地域性水彩画的标杆,湖北水彩画的“颜值”和“名声”众人皆晓,形成这一局面的重要推手正是刘寿祥。多年来,他不仅执着于维护水彩画种的独立性,还持续对水彩画材料、技法进行探索,对湖北水彩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得益于前辈的开拓与奠基,无论从教育的角度还是创作的角度,刘寿祥继承和发展了湖北水彩画的文脉,逐渐形成了以他为创作中心的一个庞大的水彩画创作群体。尤其20世纪80年代在艺术界声名鹊起后,刘寿祥就成为水彩画创作领域的一面旗帜,他所采用的静谧、唯美的画面审美范式及其表现技法,是一个时代水彩画的标识,也是无数莘莘学子在学习水彩画技法过程中的一座灯塔。”宋文翔说。

        在业界,刘寿祥被誉为“穿行于技艺的行者”,他对技艺和材料的探索充满了耐心和毅力,不厌其烦地对纸性和色性进行探索,积累了大量测试样本。如每次买回水彩纸,他都会分门别类测试其克数重量所导致的吸色性、吸水性和伸缩率,他也会在同一纸性上测试不同产地、不同品牌的颜色,会在不同纸性上试验同一颜色的水彩效果……而无论是在教学中或是其他任何场所,刘寿祥对自己独到的水彩画技巧一直抱持开放态度,倘若有人诚心想学,他会亲自示范、热心传授,从不隐匿秘诀窍门。目前湖北水彩画家广泛使用玻璃板和塑料板以保持纸的湿度,便是在他的推广下成为标志性的水彩技法。

        “作为艺术家,刘寿祥不断研习琢磨,尝试用不同技法突破传统,以期获得最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作为老师,刘寿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挖掘个性,鼓励他们尝试更广泛的题材和技法并始终跟随内心创作。课余时间,他还组织各省市艺术同道,联系社会资源开拓、培养水彩画后备力量,举办水彩画展,为青年水彩画艺术家搭建平台,对水彩画在湖北乃至全国的学术发展和传播具有深刻影响。”武汉美术馆馆长樊枫说。

        湖北水彩画界的“水坝”和“水霸”,也是圈内人对刘寿祥的戏称。正是在他的领导下,湖北美院水彩画系经过长期的学术积累,成为全国第一个水彩画重点学科,其水彩画创作课入选全国专业院校重点课程,由此也完善了湖北水彩画教育的系统性、学术性和前瞻性。而自其留校任教的30多年来,一大批在全国各类大展中获奖的学生也成为湖北水彩画的中坚力量,一大批走向外地的学生展现出受到专业水彩画教育的光彩。

        “在当今世界的水彩画坛里,中国水彩画毫无疑问展现了自己的学术高度和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今天的美术创作正朝着多元的方向发展,水彩画家还有着许多工作要做,如何跟上时代步伐,是我们每位画家都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我愿意与大家一起努力,共创中国水彩画的时代精神、文化内涵和多彩风貌。” 刘寿祥说。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36(s)   6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8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