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dftgy
艺术新闻

      流沙梦痕见精神——谈宋惠民笔下的冯其庸先生形象

      分享到:
      作者:王梅芳来源:中国艺术报2022-02-24 07:50:01

        冯其庸-流沙梦痕-楼兰(油画) 宋惠民

          楼兰古城的三间房,荒野中的残垣枯木,冯其庸魁梧挺拔的身躯,刚毅自信的神情,红的冲锋衣,衬托着冯其庸在学术界的“红”,背景中大色块的黄,也衬托着冯其庸在西部研究上的辉煌成就。这些元素构成一个整体画面,呈现出冯其庸为了学术研究不辞辛劳、不畏艰险、亲力亲为、求索真理的严谨态度与铮铮风骨——这是宋惠民笔下的冯其庸先生形象。

          2006年,宋惠民萌发了为冯其庸先生画一张肖像的念头。冯其庸是中国著名的《红楼梦》研究专家,又是国画家、书法家,也是出色的诗人。宋惠民与冯其庸结缘在1984年,他为创作油画《曹雪芹》,天天泡在图书馆,研究了大量冯其庸对《红楼梦》的研究成果,也是在冯老红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获得了构思油画《曹雪芹》的基本元素,最后在北京香山获得了灵感,成功地塑造了曹雪芹的油画形象。

          冯其庸与辽宁的渊源因曹雪芹而深厚,他多次到辽阳曹雪芹祖宅考察,路过沈阳。经过鉴赏家杨仁恺介绍,担任鲁迅美院院长的宋惠民见到了冯其庸先生,并同时将冯其庸、杨仁恺两位先生聘请为鲁迅美术学院的客座教授。这也是鲁迅美院第一次聘请专业之外的专家做客座教授。

          冯其庸长宋惠民13岁,他们相见恨晚,惺惺相惜。虽然不常见面,情感却特别深,每次学院或者沈阳有熟人进京到冯老那里,他都会关心地打探宋惠民的近况,托来人带回他对宋惠民的问候。但得知宋惠民要为他画肖像的这个想法,却婉言谢绝了,理由是:自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学者,还没有到让人画肖像的时候。但宋惠民不是轻言放弃的人,见面就跟冯老说这件事儿,说了好多次,冯老答应了。

          宋惠民开始着手准备,两次赴京与冯老见面并拍摄一些照片。冯老阅历丰富,一生的故事,一身的成就,与当时创作曹雪芹时一样,宋惠民遇到了怎么画和从哪里入手的问题。冯老知道了他的难处后,当即给宋惠民送来一部他的大西部摄影集《瀚海劫尘》,还有一些野外考察时候的照片。冯老自己觉得他对西域的研究比之于《红楼梦》更具有现实与历史意义。

          冯老从1998年开始,就多方寻找合适的机会来宣传文化丝绸之路,致力于弘扬西域学的研究,从2002年以来,就开始打报告给有关部门呼吁成立西部研究中心。在同样艰难的历程之后,他的这些愿望终成正果,2005年,纪录片《玄奘古道寻踪》由冯其庸担任首席顾问,由中央电视台拍摄并播放,带动了人们对玄奘之路与玄奘精神的探求。也是在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创建,冯其庸被聘任为创院院长,在他的主张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也同时成立,“大国学就是新国学”的概念为国学学科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出于“仰慕玄奘追求佛典精义而万死不辞的勇气”,冯其庸十次前往西域考察,成为玄奘西域遗迹的追踪者、新时期丝绸之路研究的开创者、大国学理念的倡导者。西域成为他继《红楼梦》研究之后攀登的又一座学术高峰。冯其庸有诗:“平生看尽山千万,不及龟兹一片云”(《题龟兹山水二首》)可见大西北在冯老心中的地位之高。

          冯其庸最后一次去新疆是2005年国庆节,83岁的他穿越罗布泊,到达楼兰故城遗址,楼兰城内保留汉代佛塔一座,为标志性建筑,东汉之西域长使府存残垣断壁,有三间房墙架仍完整。这次楼兰考察,冯其庸完成了他人生具有突破性意义的一次绝地考察——83岁高龄深入无人区10天,风餐露宿,马不停蹄。这也是冯其庸最后一次考察新疆。

          这幅画完成后,起名《冯其庸-流沙梦痕-楼兰》,不但完成了宋惠民的一桩心愿,更是宋惠民的肖像画创作中进展最为顺畅的一幅。当2012年,宋惠民的个展“诗心化境——宋惠民油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时,冯老的这幅肖像画被陈列在展厅正中最醒目的位置,不仅可以让参观者第一时间一睹冯老的风采,也体现出冯老在宋惠民心中的分量。这次个展也是宋惠民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个人油画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与回顾。而更奇妙的一次缘分就发生在这次画展上,这一天,冯其庸的个展“冯其庸九十诗书画展”也在中国美术馆开展,两个人展厅还挨着,惊喜且意外。

          2017年,冯其庸先生完成了在人间的使命,圆满离去,宋惠民与冯其庸的友情也因宋惠民为冯其庸所画的肖像留存,不朽。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62(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40(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