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dftgy
艺术新闻

      自画像的式微与画家的迷失

      分享到:
      作者:孔繁明来源:美术报2022-02-28 07:40:07

        古今中外有不少画家为自己画过肖像,也已经有一些学者从多个层面、不同角度对画家的自画像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中国古代画家中擅长画写实人物者不多,为自己画肖像的更少。而西方许多绘画大师都有自画像传世,伦勃朗、梵高等人更是画了数量可观、堪称经典的自画像。我国早期留洋画家徐悲鸿、潘玉良等人也用西画技法画过不少自画像,国画家任伯年、张大千等人的自画像则是用传统笔墨技法绘制而成。这些画家的自画像不仅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还是生动直观的图像史料,有助于后人对画家及其创作进行更为客观的研究。

        与传统意义上的自画像有所不同,当代画家岳敏君等人以自己为模特,创作了众多主题性画作,使当代语境下的自画像有了更多维度的精神意义。

        不过,我们应该注意到,自摄影术出现以后,特别是由于数码摄影的普及,自画像在当下有日渐式微的趋势。虽然这种式微与画家在当代社会的自我迷失并没有必然关系,但画家们却有必要对自我意识有足够的重视,主动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艺术创作之中。

        在摄影术出现之前,人们让画家为自己画幅肖像,大概就相当于现在找摄影师为自己拍个人写真差不多,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在自我欣赏和图像流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更好更久远的存在感。作为影像的传世绘画是人类历史遗存的重要部分,杰出的肖像画让那些画中人不断穿越历史烟尘为后人所知。在玻璃镜子普及之后,画家为自己画幅肖像,也可能就像摄影师为自己拍张个人照一样,有时就是兴之所至,顺带而为,当其成为一种画界传统后,就被许多画家不断延续下来了。

        当然,画家创作自画像的原因与动机可能会更为多样,比如画家有时因为贫穷请不起模特,或者认为画自己更方便随意,得心应手,可以从容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追求和审美趣味。有人以为画自画像是出于画家的自恋,就像现代人喜欢自拍一样。自恋所含贬义其实并不为多,它有自我肯定、自我欣赏的意思。但画家的自画像既不同于现代大众所见即所得,或经美图软件处理的自拍,也有别于影楼摄影精修后的判若两人与过于类型化。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画家自画像,大多会充分反映画家的性格特征和技艺才情,画家丰富的内心世界在这些画作中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据此可以感受到画家不同一般的精神气质,这些自画像生动形象地印证了所谓“画如其人”的说法。比如,从达芬奇的自画像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位智者卓越不凡的气质;梵高的自画像中,画家运用那些富有张力的笔触和色彩,毫不掩饰地表现了自己真实的心理特征;伦勃朗的自画像,则通过明暗光影精心营造了一种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精神氛围。在这些凸显画家主体意识的自画像中,画家当时的身心状态,以及贫穷、衰老等人生历程,都有较为清晰的呈现。

        无论是单人画像,还是将自己的形象作为某个主题性创作的角色之一,对一位用心作画的画家而言,为自己画像,其实也是自我关注、自我审察、自我塑造、自我展示的过程,其自画像也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形象表达,这样的自画像,展现的必定是画家个性独特的自我。那些技艺高超的大师自画像,用现在的话说,其形象是自带一种人格气场的,因为画家的主体意识和人文情怀在自画像上都得到了有力彰显。

        身处现代社会,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信息流通更为快捷,这些也会影响到画家们的创作思想和生存状态。相对于庞大的画家群体,当代画家热衷于画自画像者已为数不多,认真地画了大量自画像的更少,画自画像时也不一定都是参照镜子中的影像,有些画家可能就改为画照片了。作为一位画家可以不用画笔为自己画自画像,但不可以因为对自己外在形象和内在涵养的忽视,而迷失了自我。一个人的相貌与其内心世界有很大关系,此所谓“相由心生”,特别是个性化的气质,更会反映一个人的人生阅历和精神品质。任何艺术创作都不能缺失艺术家的自我意识,只有不忘初心,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不断完善自我,才能用优秀的艺术作品体现画家的真我风采,获得世人的肯定与欣赏。一位杰出的画家,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性情中人,一个大写的人。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39(s)   6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3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