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dftgy
艺术新闻

      会通古法出新意——我的篆刻艺术创作思考

      分享到:
      作者:朱明月来源:中国艺术报2023-03-10 07:41:50

          (1/3)心中若有桃花源 何处不是水云间(篆刻)

          (2/3)生欢喜心(篆刻)

          (3/3)海棠依旧(篆刻)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印从书出,篆书是篆刻的基础,近现代很多篆刻家同时也是篆书名家——刚健婀娜的邓石如、吴带当风的吴让之、洒脱自如的赵之谦、雄浑朴茂的吴昌硕、返璞归真的齐白石等,无不是书印并进的典范。

          学习小篆最好是从清篆入手,有一定的基础后上追秦汉,从而增强篆书的古意。用笔当以长锋羊毫或兼毫为佳,用纸不宜过熟或过生(过熟线条生涩呆板,过生线条失去韵味),用纸以半熟为宜,用墨要保证书写的流畅性。

          篆刻学习还要从古印着手,仅秦汉印中就包容了篆刻形式语言的基本要素和印章的精美典范,古貌、古意、古体无所不备,足资篆刻创作借鉴。临摹古印绝不能简单地复制古印,“邯郸学步”会严重影响篆刻作者的想象力和创作力。但是,几乎每一个篆刻家都是从临摹开始,作为创作阶段的一个不可跳跃的台阶,我们该怎样去面对它呢?临摹其实是一种情感与精神的再体验,透过对现有形式的体验去感受创作主体的情和意,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将临摹视为倒过来的创作,我们不要拘泥于一点一画的绝对相似,斤斤计较于结构和位置,而忽略了对原作精神的体会和传达,不做机械的复制才能实现真正的临摹。

          入古却不能变通,就会死在古人脚下,所以入古之后要出新。“始于模拟,终于变化”,但这个“变”是在深知“古”的基础上发生的,入古的深浅决定了出新的程度。篆刻艺术之所以几千年来不断传承发展,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出新,只有出新才有活力、有生命力。作为新时代的印人,在学习传统研习古印的同时,更要结合自身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道路。

          篆刻的学习切忌盲目跟风,丧失自我。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有一定基础的篆刻爱好者身上——他们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对秦汉印、明清流派印的临摹学习功底,但是,由于受时风影响,加之在摸索自己的风格方面缺乏主见,今天学大写意,明天学元朱文,后天学古玺,换来换去,最后很难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向。当然,多方面的探索是必要的,只是在深度尝试各种风格以后,还是要思考寻求一条适合自己的学习道路。尽管一种艺术风格面目的最终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据笔者的习印体会,认为在打牢基础后,要尽量确定自己的主攻方向,尽量避免盲目性。漫天撒网、遍地开花式的学习方法最终将事倍功半。

          笔者学习篆刻20余载,印宗秦汉,对皖浙近代诸家悉心摩习,尤对王福庵、韩登安等工稳一路印风情有独钟,其静雅飘逸、精能秀润的风格深深令我陶醉。工稳印路窄,难突破,笔者尝试用多种风格进行创作,扬长补短,以精准洗练的用刀,力求白文的穆重与朱文的灵秀,既展示自己的传统功力,又充分表现书法的线条韵味。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55(s)   7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