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dftgy
书法技法

      金文及其临写技法十讲(之一) 周毛新

      分享到:
      2010-07-14 10:42:24

        金 文 概 述

        “金文”又叫“钟鼎文”或“吉金文”,是铸刻在各种青铜器上的铭文。它有凹凸之分,一般来讲,凹的阴文称“款”;凸的阳文叫“识”,所以,金文又可称“钟鼎款识”。
        “金文”属于“古文字”,它始于夏,历经殷商,盛行于西周,是篆书中时空跨度长、存世数量多、书风最突出的一大系列。如果说,夏禹收九州进贡来的金属铸成了九个大鼎标志着石器时代的结束,青铜器时代的诞生。那么,在以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金文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也伴随青铜器技术的发展而向前发展,从而谱写了中国书法史上一段最辉煌的篇章。
        金文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古朴、厚重、雄奇、圆浑,但这仅仅是一种“粗略”的印象。如果纵览整个“青铜时代”则不难发现,由于每个阶段的时代背景不同、审美崇尚的差异及“书手”不同的个性介入等多种因素,金文的风格也不尽一致。
        商代,是金文的早期时代,铭文字数一般较少,一器之中往往只有数字,十字以上的都不多见。不过字数虽少,但每篇都具“风韵”,如《司母戊方鼎铭》,寥寥三字,却字字丰腴、笔力雄健、锋茫毕露、一派霸气,显示出商王朝自盘庚迁殷以来的强盛;商代晚期的青铜器字数要多一些,如《小子 卣铭》,已达四十余字。而最著名的要数纣王六年 其所铸的三件青铜“卣”,即“ 其三卣”,通篇字势雄劲、结字天然、布白和谐,为商代青铜器最成熟的代表。
        西周,是青铜器和金文发展最兴盛的时期,较之商代有着显着的进步。不仅青铜器数量可观,而且一器之中的铭文一开始便有长篇大作,如成王时代的《令彝》,字数就达187字。后来甚至多达数百字,如著名的《散氏盘》为375字、《毛公鼎》多达497字,同商代的“少字数”铭文相比,可谓洋洋大观了。
        从风格来看,由于多种原因,西周金文每个时期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讲,西周早期风格以平实朴素为上,如武王时的《利簋铭》,字体平和凝重,笔道含蓄较少露锋,文字也较为规范,易于辨认;成、康时期,建国已成,风气大开,铭文多以稳重、凝练为上。笔致浑厚朴茂,起止锋藏,结字因体而施,更显自然,此期以《大盂鼎》为代表。值得注意的是,该铭已出现“方笔”,横画呈“ ”状,与以后《马王堆汉墓》中《遣册》中的横画形状极为相似,但更具“重量感”,可谓开“方笔”之先河。同时间用“肥笔”“重团”以突出某一点画,如“王”、“有”、“子”、“手”、“正”等,有些肥笔无疑是后世简书“重笔”之先导。
        西周中期社会稳定,生产力发展,文化更趋进步,对金文也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金文字形大多呈纵势,整体感更强,结构逐渐走向固定和统一,章法追求匀称、整齐,是金文走向成熟的时期。如《静簋》、《 簋》等,线条柔和、形体工整;《大克鼎》体态舒展、质朴端庄;《墙盘》笔致纯熟圆润、用笔凝练厚实、书写刻意求工。
        金文发展到西周晚期,是大篆最成熟的时期,如周厉王十二年的《 簋》,字迹与中期质朴端庄的《大克鼎》相似,但更加厚实壮美,可视为西周中晚期西周王室的标准书体。之后,宣王时期的《颂鼎》、《史颂簋》、《虢季子白盘》等,无论在线条、结构、体势等方面都表现出高度成熟、规范和持重,甚至露出模式化的唯美主义倾向。金文至此,可以说达到最辉煌的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金文中的另一类书体。我们知道,金文属于正书,字体大多平实、整严、工稳、端庄,但并不等于说所有铭文都是如此。而事实上无论哪个时代,都存在与“工”相对应的“率”的一路书体,金文也不例外。如商代晚期的《小子 卣铭》、西周成王时的《複尊》、康王时的《叔 父卣铭》、昭王时的《令簋铭》、恭王时的《 鼎铭》、《 曹鼎铭》及厉王时的《散氏盘铭》等,这类金文看似“粗糙”,然却暗藏“玄机”,对此千万不可小视而应给以足够的关注。
        绚丽多姿的金文是历史为我们留下的极为丰厚的宝贵遗产,它所蕴藏的精深博大的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势必会吸引更多的作者对它进行学习和研究,并以极强的生命力在书法艺术的百花苑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23(s)   5 queries
    update:
    memory 3.92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