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dftgy
艺术新闻

      “墨韵文脉——八大山人、石涛与20世纪以来 中国写意艺术”学术研讨活动综述

      分享到:
      作者:吕畔来 摄影 陈曦来源:中国文化报2023-09-24 07:41:38
         “墨韵文脉——八大山人、石涛与20世纪以来中国写意艺术”学术研讨会现场

        2023年是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美术馆的老专家老艺术家回信,提出要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为贯彻落实总书记的回信精神,中国美术馆联合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四川博物院、广州艺术博物院、八大山人纪念馆共同策划举办了“墨韵文脉——八大山人、石涛与20世纪以来中国写意艺术展”。自开展以来,深受社会公众喜爱,好评如潮,参观人数屡创新高。8月11日,为深入研讨八大山人、石涛两位艺术大师的书画艺术同20世纪以来中国写意艺术的文脉传承,以及博物馆和美术馆合作新机制,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墨韵文脉——八大山人、石涛与20世纪以来中国写意艺术”学术研讨活动,该活动主要围绕“传承与创造——八大山人、石涛与20世纪以来的中国写意”“激活与创新——博物馆、美术馆合作机制探讨”两个主题展开。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出席本次研讨活动并致辞。此外,出席本次活动的还有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安远远,吉林省博物院院长韩戾军,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王奇志、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庞鸥,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董宝厚,四川博物院副院长谢丹,广州艺术博物院副院长黎丽娜,八大山人纪念馆馆长周晓健、研究部主任陈薇,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处长许凯,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朱万章,八大山人研究学者萧鸿鸣,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裔萼、艺术修复部主任徐沛君、藏品征集部主任朱剑、艺术修复部副主任邓锋、典藏部研究馆员薛帅杰、展览部馆员吴彧弓等20余位专家、学者。该活动由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晴主持。

        吴为山在致辞中表示,5月21日,在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美术馆老专家、老艺术家回信,提出中国美术馆要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这3个“高”对我们推动新时代美术事业高质量发展,以美术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贯彻落实总书记的回信精神,我们首先要以高质量的收藏凝聚文脉传承,厚积发展底蕴,现在的博物馆、美术馆之所以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就是由于丰厚的底蕴,有很丰富的收藏;其次,要以高水平的利用展现中国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博物馆与美术馆的合作,让博物馆的历史经典和美术馆的现代作品构成文脉清晰的序列,形成动态化的展览,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使藏品活起来。另外,要以高品质的服务化育大众,推动全民美育。通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提升人口素质,使规模巨大的人口成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资源,要深刻理解美育的时代价值,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不断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与传播力。

        吴为山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是新时代美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两个结合”在新时代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中所形成的生动、富有活力的文化生命体,这个文化生命体体现了文化自信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体现了中华民族兼容并蓄,吸收人类多元文化成果,化优秀外来文化为本土文化的胸怀;体现了守正创新,继承优秀传统并吸收转化为今天创新创造的动力。

        吴为山认为,博物馆跟美术馆应不断相互了解、相互研究藏品、互相交流,形成一条线,不断地梳理、策划各类不同的展览,在既尊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又尊重艺术作品科学保护规律的前提下,相互支持,合理利用。此外,也应重视传播工作,创新思维方式,线上线下并重,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把博物馆的历史藏品和美术馆的现代藏品相互传播,最大程度为社会公众欣赏利用。


        强烈的自我意识,鲜明的个人风格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余辉表示(书面发言),所有绘画,无论古今,皆有动力,在图像的背后,是画家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主导着具体形成的艺术思想如绘画观念,酝酿成熟后生发出创作动力(或动因),八大山人、石涛虽都隐逸于尘世之外,但他们深厚的明代遗民背景和鲜明的个性精神,具有强烈的思想性,由于他们独特的处境,均通过艺术动力展现他们灵魂深处的思想精髓。所不同的是,明亡时,八大山人的世界观已经形成,其思想从一开始就进入了愤世嫉俗的境地,而石涛要等到他对清廷的期盼彻底幻灭后,才会真正悟通其艺术创作的动力来自于他周边的生活。

        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所长庞鸥从鉴定角度出发,对刘海粟美术馆所藏的八大山人、石涛合绘《松下高士图》进行解读,并认为这是件伪作。庞鸥指出画作中符合史实的信息,如创作时间、钤印方式、署名画押,同时指出矛盾之处,如作画顺序、用印习惯、松叶画法等。另外,结合题识内容及其他卷本的《松下高士图》,并根据张大千对于石涛与八大山人作品及其他相关信息的熟悉程度,以及张大千为作伪所准备齐全的印章、纸张、装裱等硬件,综合判断,该作由张大千作伪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薛帅杰聚焦于20世纪画家对八大山人和石涛的不同评价,认为吴昌硕对八大山人的评价主要在写意精神方面,简约而不简单,诗画一律、信手拈来;黄宾虹对二人的评价带有批判性,这在八大山人盛行的20世纪30年代是非常具有反叛意义的;齐白石对八大山人和石涛总体是比较折服的,把八大山人和石涛作为艺术的标杆、师法的对象;傅抱石梳理石涛的人生历程,探索石涛的美学思想,反观石涛的绘画创作,启发作者的绘画创新,形成独到的绘画风格;吴冠中用全新的观点来分析石涛的绘画理论,把石涛放在世界现代绘画的天平上衡量,充分肯定石涛在绘画转型中发挥的引领作用,提升了石涛全球的影响力,认为石涛是中国现代美术的起点,是中国现代艺术之父。

        中国美术馆艺术修复部主任徐沛君表示,在中国画体系中,尤其是海派之前的中国绘画体系,人物、花鸟、山水分科比较明显,如果说八大山人是通才的话,那么不能只有一幅人物画,另外,从实践角度出发,根据用笔方法来看,也不能支持“个山小像”是自画像的观点。

        中国美术馆藏品征集部主任朱剑表示,对“个山小像”中,蔡受的圆中间加一点的题词,更倾向环中一点。环中一点来自于“枢始其其环”,意为道枢是在道的中间,“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八大山人的“故弄玄虚”,是以“有学问”为前提,然后在“有学问”的基础上“故弄玄虚”,说明其目的既不是遮怯,更不是卖弄,而是直面内心深处那份必须要找到自己存在意义与价值的意愿。于此,通过掌握普通人难以知晓的深厚学问,八大山人找到了返回精神之乡的路径。

        广州艺术博物院副院长黎丽娜从八大山人、石涛对广东美术产生的影响出发,认为石涛跟八大山人对广东画坛的影响是很深远的,清代不少广东画家均有学习石涛的绘画技法。如黎简从中年开始探求石涛作画奥秘,并带动广东很多画家开始学习石涛技法,使广东绘画进入了突飞猛进的黄金时期。同时谈到广东画家对八大山人的学习时,指出广东画家丁衍庸热衷于学习八大山人,对其推崇备至,被称为“现代的八大山人”。丁衍庸认为八大山人的为人和他所创造的艺术是人类艺术高水平的表现,并从学习八大山人中汲取养分,形成自己的风格。

        八大山人研究学者萧鸿鸣认为,八大山人最具“现代意识”的艺术精神与塑造手段,对后世产生巨大、久远、深刻的影响。今天,“八大山人”的风骨成为重要的精神标尺,其艺术品格值得今天的艺术家学习。此次展览将八大山人艺术的传统经典与20世纪继承者们一以贯之的文脉与精神得以彰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传承写意艺术,开创绘画新气象


        八大山人纪念馆研究部主任陈薇认为,八大山人的极简大写意,是当代写意画家的座右铭。20世纪的大家,如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虽然都在求新求变,但他们笔触中或多或少都有师古的痕迹,也有很多八大山人的痕迹,如任伯年提出“写”就是受八大山人的影响;吴昌硕由此延伸,将金石融入绘画,创出中国大写意的又一座高峰;齐白石也受到八大山人的影响,潘天寿则是把八大山人的禅宗思想转换得特别好,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大师,更多的是学习八大山人又能走出八大山人,通过对临和创新来学习八大山人技法,最终自成一家。

        余辉表示,虽然八大山人、石涛所处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此次展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新的时代在呼唤画坛新的笔墨精神,这个创作动力是空前的,也是综合的,这就是要追索300多年前八大山人、石涛的首创精神,激发新的艺术创意,继续20世纪未尽的文化艺术复兴之旅。

        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裔萼则关注八大山人与石涛艺术的现实意义,认为八大山人和石涛注重个性解放与自我觉醒,在绘画作品当中投注强烈的自我情感,高扬人格之美。绘画是他们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的外化,展现出其活跃的内在生命力。他们的个性解放和自我觉醒所带来的形式语言的变革,对近现代中国画的影响非常深远。重识八大山人和石涛的艺术和理论,便是重识中国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晴聚焦于八大山人与展览史的研究,首先梳理了近年来以八大山人为主题的代表性展览,此次展览,以更多元的面貌展现了一部传统写意的文脉历史,展示了八大山人与其他艺术家之间的联系,同时也以馆际间合作为观众展现了一个立体的、丰富的八大山人和石涛的艺术形象。同时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合作,形成了新的合作展览力量和展示平台,更打开了新的学术研究领域,使艺术家作品本身能够在同一空间中进行直接的对话,能够使作品之间形成更多的连接和想象。在八大山人研究日趋丰富的今天,这些展览本身所塑造的语境以及对艺术作品间关系的拓展,甚至是学术交流、出版、传播、公共教育等多个方面都提供了充足的作品的图像资料和内容。在这个基础上,一部展览史可以说是一部学术史,也是一部新的图像学史,更是一部丰富的当代社会文化史。

        中国美术馆艺术征集部副主任邓锋表示,20世纪艺术家自觉地学习八大山人和石涛可以分为3个时段,首先是民国时期,在陈独秀提出要“革王画的命”的背景下,由曾熙、李瑞清率先倡导,并借助新兴出版方式,掀起八大山人、石涛热,八大山人和石涛的影响力逐渐扩展开来。其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力开展的写生潮跟八大山人和石涛也有关系。新中国画是以写生的方式来展开的,写生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师造化”的一种回归。最后是新时期以来的形式追求、语言探索,依然与八大山人与石涛有关,如八大山人的抽象性,石涛的直觉感受性,这些恰恰在新时期能够促进中国艺术在形式语言上进行大创造。通过这3个阶段的梳理可以看到八大山人和石涛的影响是持续整个20世纪的,他们不仅属于明末清初,更属于20世纪。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朱万章从八大山人、石涛在20世纪的接受和传播的话题入手,表示主要分为3个时期,首先是晚清民国时期,以吴昌硕、齐白石、陈师曾等人为代表;其次是20世纪前期到中期,包括黄宾虹、张大千、潘天寿等;最后是20世纪中期以后,比如饶宗颐、朱乃正、潘公凯、赵无极、吴冠中、林风眠等。这3个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和特色,显示出八大山人和石涛对20世纪画坛的影响。可以说,他们对20世纪写意绘画的影响是无出其右的,此次展览能够把八大山人和石涛集中在一起,在学术界是一次创举。


        激活藏品内核,创新馆际合作机制


        吉林省博物院院长韩戾军首先回顾了本院书画收藏的发展过程,表示吉林省博物院作为国内书画收藏重镇,是未开发的巨大宝藏,在工作开展中始终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态度,非常渴望合作,特别对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合作充满期待,以期激活藏品内涵,实现活化利用。他指出,博物馆与美术馆合作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次展览是美术馆和博物馆合作的成功范例,为博物馆与美术馆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王奇志表示,随着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公众文化需求和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合作越来越多,这既是一种优势互补,又是一种文明对话。同时结合南京博物院与中国美术馆多次成功合作的经历谈到,两馆藏品有很多共通之处,通过合作研究,深化了展览内核,推动了学术和展览交流。下一步两馆间还将继续巩固原有合作,并不断拓展到文物保护、公共教育等各个方面,为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董宝厚从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差异、新时代博物馆和美术馆的趋同、博物馆和美术馆合作的探讨三方面出发,认为博物馆与美术馆在对物的认识、展示理念、展览方式存在差异。但在新时代下,两者共同性越来越多、交叉越来越多,比如都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目的都是满足公共基本文化需求,都有自己的服务产出和激励机制,这也是美术馆、博物馆之所以能交流和融合的重要前提。他指出,建立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合作机制首先要扩大合作的数量和质量,不断地探索优秀合作的案例;其次强化展览人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最后要建立学术交流机制,保持自身优势,聆听不同声音,延伸博物馆和美术馆的联系,互有所补,慢慢打开博物馆和美术馆合作的新局面。

        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安远远表示,用艺术的方式诠释国家文化发展战略,通过美术馆作品策划、展示来引导人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并推动创作的进一步提升,这是中国美术馆工作的根本宗旨。中国美术馆有独特的陈设方式和诠释理念,这种诠释理念在策展的新颖度上弥补了博物馆展览和陈设类型的不足,使文物藏品在实现大众美育方面有了新的时代特征,使悠久的文化历史有了新时代的样貌。因此,美术馆将经典性和时尚性相结合,是满足人民群众在当下公共展示平台中最有效的方式。同时,希望加强与博物馆的更多合作,互相支持,在赓续文脉、激活传统、引导创作、化育大众中形成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链条。

        四川博物院副院长谢丹认为,博物馆和美术馆之间紧密合作,相互学习的趋势进一步加快,未来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会越来越多,这样的优势互补能够发挥出更大的叠加效应,能让更多的文物面向社会观众。他表示,具体而言,可以采用联合策展、共同遴选选题、共同培养策展人、共同组建策展团队、共同进行学术课题研究等方式,以发挥更大的效应。

        八大山人纪念馆馆长周晓健首先回顾了几年来与其他重要博物馆、美术馆联合办展的经验和收获,表示博物馆的藏品更丰富,美术馆的展陈方式更灵活,博物馆跟美术馆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活化藏品利用,提升展览服务品质;要以学术为引领,通过展览让博物馆和美术馆之间构建起学术研究的桥梁;馆际之间的合作,对文化传统和打造文化IP起到了积极作用。

        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处长许凯表示博物馆和美术馆都是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各自重要的作用,既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差异性更多体现为典藏不同,也因此为博物馆与美术馆的合作奠定了基础。差异性造就了藏品的互补性,近年来两者在策展理念和形式上不断相互借鉴影响,推动古今对话,从而启发当代如何走近传统,以及传统如何启迪当代的思考。

        中国美术馆馆员吴彧弓介绍了本次展览的部分策展思路,首先是艺术家个性的提炼,根据八大山人的清冷与石涛的热烈将展厅分别设计成蓝色和红色;其次是画面元素的强化,将画中不易察觉的个性元素放大展示,从而加深观众对展览的印象;此外,将多家文博单位的藏品放在同一个场域进行比较,观看更加直接,更容易引发学术的思考;另外是将同题材的作品放置在一起,比如具有空间感和现代构图意识的一些作品,便于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进行比较;还有就是画与跋的呼应以及新作的亮相。希望通过这些策展思路能够助力产生一些学术生长点,为进行八大山人、石涛乃至20世纪写意艺术的更多研究提供原材料。

        张晴在最后总结发言中表示,本次研讨活动既介绍了博物馆与美术馆合作展览的佳话,也谈了未来合作的希望,既论述了八大山人和石涛的艺术人生,也论述了八大山人和石涛的个案研究,既论述了八大山人和石涛与20世纪中国美术历史的回顾,又论述了八大山人和石涛国内外展览史的面貌。通过本次研讨活动,不但激活了以八大山人和石涛为中心的学术讨论,也激活了馆际之间的学术交流和交往,彼此之间在学术上取长补短、相互前进,共同推进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同时对于八大山人和石涛学术研究的理论思想的深入,为今后研究开拓创新奠定了基础,此外,对于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在美术馆和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其展览所具备的公共性、传播性和艺术性已经成为提升城市文化素养和繁荣发展中国美术事业的重要基石,通过开展本次研讨活动,也必然对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字整理 吕畔来  摄影 陈曦)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68(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