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dftgy
书坛展览

      钱玉清书法作品展

      分享到:
      2014-04-19 08:29:10

          (1/8)展览海报

          (2/8)展览作品

          (3/8)展览作品

          (4/8)展览作品

          (5/8)展览作品

          (6/8)展览作品

          (7/8)展览作品

          (8/8)展览作品

          展览名称:钱玉清书法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4/04/27~2014/05/06
          展览地点:[江苏]-苏州十梓街458号苏州日报社-(苏州日报社)
          主办单位:苏州日报报业集团、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办)、苏州工业园区书法家协会、苏州公安美术书法协会(协办)
          参展艺术家:钱玉清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钱玉清的草书情怀


        把钱玉清比作苏州近几年书坛的一匹最大黑马,我想应该是恰如其分的。因为从知道他在写字时的寂寂无闻到他频频参展获奖而广为人知,只有短短几年,不能不让人感到惊异。也许有人认为参展获奖有运气的成分,而对大多数喜欢书法的人来说,谁都知道,入展国展已然不易,何况获奖无数?我想里面的原因绝不是偶然的。


        当然,我不认为获奖多寡或参展与否就能衡定水平的高下,但获奖参展总也算不得坏事。不可否认的是,当今书坛的中坚,大多脱颖于国展。


        看了玉清自己写的学书自述和获奖感言,有个很深的印象,就是他对书法的执着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并以此为乐。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取得今天的成绩就不足为怪了。作为一名公安系统的国家公务员,身负着神圣的使命和责任,这一点他心里十分清醒,工作以外,才是他的书法时间。如他所说,公安工作和书法构成了他生命中“二重奏”式的主旋律。这点尤其让人肃然起敬,只是利用零星的时间便获取这样的成果,这让多少自诩专业的人情何以堪!


        玉清一直以非专业自谦,其实,书法也无所谓专不专业。对大多数古人而言,书法只是“余事”,并不以书家自居。古人工作、生活与书写往往是一体的,如王羲之的手札、欧阳询的碑刻、颜真卿的稿书等都是古人在日常工作或生活、学习中留下的书写,有的甚至很难讲是“作品”,但却是书法的经典。现在,书法作为美术学学科,从本科到硕、博已经成为不少院校的专业,还有许多职业书家。客观地讲,即使专业训练也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成为书家,可见,艺术家不是完全依赖于专业的培养。我所认识和知道的当代书家中,就有许多非常出色的书家并不是所谓的科班出身。


        玉清也是其中之一,所以玉清不是科班,也大可不必介意。


        现代文明的冲击,抽绎了日常书写的当代书法,要想有大的突破,难度可想而知。玉清出于对书法难以割舍的挚爱,可谓知难而上,工作之余便一头扎进书房,悠游其中,心无旁骛,乃至废寝忘食,一如汉末西州书家群迷恋草书的情状。草书不是工作必需,古今皆然。然正因如此,草书便成为书家内心寄托和宣泄情感的重要书体。


        苏州人喜欢草书很有传统,自古以来就不乏草书大家。“狂草”创始人张旭,就是苏州人,外柔内刚的苏州人在书法史上谱写出了最强的音符,将草书的抒情性与点画、字形的可变性推向了极致。张旭之前有西晋陆机的章草、唐代孙过庭的小草引领风骚,其后则有明宋克、祝枝山、文征明、王宠、陈淳等人的草书继武,草书俨然成了苏州书家的“招牌菜”!近现代以来,虽受碑学的影响,出现了很多篆隶书大家,但依然无法淹没草书的光华。费新我的左笔草书独步天下,柷嘉和宋季丁的章草卓尔不群、遗世独立。


        玉清无疑也承续着草书的血脉。虽然旁涉诸体,而终以草书最为得意。


        他的草书由近及远,近取李栖虹法,又远绍晋唐,尤以同乡前辈张旭《古诗四帖》狂草为宗,兼以明人体势为用,故无论手卷、条幅皆纵横有度,无不如意。纯以笔墨技法而言,如果脱离整体的塑造与表达,究竟有多少价值,是很可怀疑的。玉清的笔墨并不拘泥于一点一画的斧凿,而是“运用尽于精熟”之后的融会贯通,所有的技法都为我所用,体现出极强的整体意识。古人云:“心有疏密,手有巧拙”,玉清豪放之中不失细心,精巧之外更兼质拙,那么我的理解,他的心当在疏密之间,而手则在巧拙之间。“身在书生壮士间”,正可视为他自己的注解。“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玉清儒雅的外表下竟藏着满腔狂纵与豪气!而这种狂放之气未能驱驰于疆场,却藉由草书焉发之,其气其势自非凡响。昔张旭长史将“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我觉得玉清的草书也是有感而发,故能动人。


        历史地看,书法史上五体皆擅的书家凤毛麟角,以楷、行、草三体冠绝古今的书圣王羲之已经“尽善尽美”,后世书家能以五体之一种卓然成家而名于世的,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由于时代、家族、师承、个性、喜好、天分等各种因素的差异,造就了书家对书体有不同的取舍,有的专攻篆隶,有的偏好行、楷,还有的则独爱草书。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人虽然书体有专攻,但其它书体也不是漠不关心的,有不少甚至下过很深的功夫。以历史上出色的草书大家为例,张旭的楷书,祝枝山的小楷,于右任的魏碑,林散之的隶书都是一绝。就当代而言,书法界也是各擅胜场。可见,一种书体成功的背后都有赖于其他书体的滋养,往往可以互相补益。


        这对我们当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


        这样看来,玉清擅长草书,并不是他不写其他书体,相反,他在篆、隶、楷、行书上多所涉猎。他也不是为了求全贪多以矜其能,而是为草书提供足够的技法和灵感,有了技,才能进乎道。玉清深为明白这一点,平时就非常注重临习草书以外的各种碑帖,不断赋予草书以新的内涵,所以玉清写来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有一种磊落自然的气息流转其间,内气充盈,真力弥满,总是显得生机勃勃,没有时下任笔为体、鼓弩为力的习气。


        书法贵在学而能通,通而能变,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即有自己的风格。吴门书派崛起,引领一代风气,而其末流大多步趋文徵明,以至路子愈走愈窄,终被董其昌为首的华亭派所取代。当下年轻人以当代书家为门径,初学书法,无可厚非,然长此以往,实非良策。今见很多展览作品如出一辙便是明证,学书者不可不知其害。


        苏东坡有言:“作字之法,见狭识浅学不足,均不能臻妙”,黄山谷亦谓:“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可见,书虽小道,决不是技法所能涵盖的,一艺之成,亦非易事。玉清这几年借参加展览的机会,广泛交流,甚至将自己的展览开到欧洲,行程何止万里!一路上有机会观摩了各时期不同风格的中外艺术,大大拓宽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又阅读了许多与书法相关的理论,豁然心胸,格局为之开阔,书法益妙,既能参展获奖,复得藏家青睐,是为“可贵”矣。


        玉清曾对我讲,哪怕现在只往前一点点都觉得很不容易。但又说自己要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看来他和自己较上劲了。


        我们就拭目以待吧!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49(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