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dftgy
艺术新闻
    1. 佛道禅心 慧根善缘——忆为星云大师写像
    2. 星云大师画像 2023年2月5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之日,惊闻星云大师圆寂,享耆寿97岁。好友田青先生的挽联“一代高僧择佳节圆寂,万世师表乘大愿再来”道出我们的心意。田青先生还说:“星汉暂灭,万里长空寂一瞬;云霞灿烂,一代高僧光耀万年。” 10年前,即2013年2月26日,我有幸见到了星云大师,并为其写像,真是慧根善缘,心神往之。当时,星云大师年已87岁。宝相庄严慈祥,体态厚实,身着宽袍广袖褐黄色僧衣,项挂108颗上品佛珠法具,仪表堂堂,气度非凡。因年事高迈又患严重糖尿病,其双眼近乎失明,行动多坐轮椅。这天由时任海协会长陈云林先生引见, [详细...]
    1. 美在咫尺间
    2.   纵观美术史,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家都曾留下过举世闻名的小尺幅作品,如德国画家丢勒的《野兔》、荷兰画家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以及西班牙画家达利的《记忆的永恒》等名作,尺寸均与A4纸相差无几;中国画家如沈周、文徵明、吴昌硕、齐白石等人,也曾在如书本大小的册页上留下妙笔无数。   当我们讨论一幅画的“大”与“小”,于物理层面,可将其理解为以具体数字量化的画面载体的面积;而在审美层面,则可将作品所承载的气韵、精神力量以及为观者带来的想象空间等要素纳入考量,一幅“小”画也就具备了无限延展的可能性。   为倡导小中见大、小中见情、小中见趣味、小中 [详细...]
    1. 主题性书法创作的生动表达——杨文浏《钟宇的马郢计划》书法赏析
    2.   书法《钟宇的马郢计划》,是杨文浏参加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举办的“中国力量——全国扶贫书法大展”的作品,也是一幅主题性书法创作的代表作品。   此幅作品的书体为小字行草书,形式为五尺竖式条幅,书写内容为作者自撰的散文,以书法艺术的形式记录并表现了在我国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驻村第一书记的人物形象,从而以小见大,展现了全国数十万下派驻村第一书记在奋战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历史进程中的独特贡献,达到了书法艺术的审美力与人物形象的时代感召力的有机统一。   一幅成功的作品是多种因素有机作用的结果,特别是作者情感、修养和技巧等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杨文浏的这幅《钟宇的马郢计划》就很好地实现了这三个要素的有机统一。   情感既是作者创作的动力,也是作品感染人的内在魅力。马郢村是杨 [详细...]
    1. 面向当代的风景——评王达军摄影作品《山悟》
    2. 山悟001号   凝视王达军的黑白风景影像,首先要适应的是黑暗,如同世界诞生之初: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而后,有了光——人类,方始有了观看。 1   摄影家王达军所创造的这些画面,不仅令人过目难忘,而且格外意味深长:他让层峦叠嶂参差起伏的轮廓以出其不意的角度,自黑暗中缓缓浮现,宛如从亘古的沉睡中被光明渐次唤醒,万物显现出清晰的形象,而人类为之命名,使之各从其类,并由此开启了定义这个世界的探险之旅;沿途不期而至的风景,不仅是观看的对象,亦是观看的动机 [详细...]
    1. 徐辉:赋予陶土温度和灵魂
    2. 徐辉光明图片    【文艺人物志】    他是越窑青瓷非遗传承人,曾获中国陶瓷茶具设计大赛金奖、中国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银奖等奖项。作为一名陶瓷艺术家,他将陶瓷与本土文化结合,赋予陶土温度和灵魂,人们似能从他的作品中听到生命的脉动。   工作台上的转子带动陶泥飞速旋转,只见一双宽厚的手轻握陶泥,时而松,时而紧,不一会儿,陶泥变成了瓶罐状的泥坯。接着是上釉、装窑……经过数小时的烧制,之前粗糙的泥坯,变成了釉质温润如玉、色彩青碧柔和的精美瓷器。笔者眼前,正在为大家展示陶瓷制作技艺的是越窑青瓷非遗传承人徐辉。   因瓷而兴的景德镇是一个“泥作火烧”的世界,其千年不灭的窑火孕育了 [详细...]
    1. 文化过大年 更美更精彩
    2. 大年初一,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送福贺新春”活动现场。 文化丰富假期,艺术点亮生活。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各大博物馆、美术馆推出众多跨年大展,为观众奉上精彩的展览大餐,为传统节日增添浓浓的“文化味”。在博物馆、美术馆里温习年俗,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将走进博物馆、美术馆列为过年生活的必选项,春节的“艺术味儿”正浓。 贺岁迎春展不停 兔年新春前夕,中国美术馆的新春传统重磅项目——农历新年贺岁大展与观众如约见面。与往年突出生肖主题不同,今年这场题为“美在致广——全国小幅美术精品展”的大型展 [详细...]
    1. 虚实真幻舞中来——冯斌笔下的舞世界
    2. 冯斌以虚幻晃动的舞蹈形象为人熟知,而更早的人们则是通过藏寺喇嘛题材记住了他。几十年来,从民族风情到都市民情,题材跨度上大变化的背后,其实有一条不变的线索,那就是他对物象虚实真幻的究竟充满了追问。 绘画在模仿可见世界和再现现实方面的功能,自柏拉图以来就被明确了下来。这也成了千百年来画家们殚精竭虑地不甘并且永无止境地借此遥想不可见的形而上世界的动力。于是,我们在固定的立壁、特制的树叶、加工的纸张、柔软的织物或者紧绷的麻布上,看到了大量静止的动物、植物,山川、河流,建筑和人物的形象,无论在现实的可见世界中它们是静抑或是动。是的,画面上它们一概是静止的和固定不变的。因为 [详细...]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223(s)   33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