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dftgy
书法史论
    1. 秦陶量文
    2.   释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上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秦陶量文多为山东邹县出土。其书法大小参差,布白不匀称,有天趣之意 来源:网络 [详细...]
    1. 汉代刻石
    2.   西汉刻石   西汉的石刻很少见,据宋尤袤《砚北杂记》说:“闻自新莽恶称汉德,凡有石刻,皆令仆而磨之,仍严其禁。”赵明诚《金石录》仅著录《居摄两坟坛》、《五凤刻石》两种。其他西汉石刻是清以后才陆续发现的,所以伪刻较多。近人徐森玉《西汉石刻文字初探》所收集计有十种,有《霍去病墓石刻字》、《莱子侯刻石》等十种。以上石刻仅仅是作为坟坛、宫殿的计时标志,属于“小品”性质。从以上西汉的时刻来看,隶书的波磔还不明显,严格的讲,都非正规的汉隶碑刻,其实,西汉的隶书已经成熟,具有波磔挑笔。可以从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简》、《孙膑 [详细...]
    1. 汉代墨迹——木简
    2. 汉代的书法有两大系统,一是碑刻文字,一是简牍墨迹,它们都是在纸未发明以前或未大量使用以前的书籍文献。由于材料不同,书写的工具不同、内容不同,形制不同及书写者的身份不同,因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汉简书写的文字内容或是书信记事,或是公文报告,因而不拘形迹,草率急就者居多。汉简受简面狭长、字迹小的限制。但章法布局仍能匠心独运,错落有致,随意挥洒。汉简的文字,篆、隶、真、行、草(章草)各体具有。汉简在书写思想上没有受到那么多的束缚,因此,表现出丰富的创造力,最终成为由篆隶向行揩转化的过渡性书体——汉简。 在《居延汉简》、《武威汉代医简》中有大量的墨迹出现,这可以和敦煌的 [详细...]
    1. 琅琊台刻石
    2.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东巡所到之处多立石刻碑,以宣扬他的统一业绩。李斯为之书《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和《峄山刻石》。刻石为标准体,孙过庭《书谱》说“篆尚婉而通”。李斯被人们视为“小篆极则”。王澍评其书法“笔法敦古,于简易中正有浑朴之气,不许人以轻心掉之。”清杨守敬跋《琅琊台刻石》说:“嬴秦之迹,惟此巍然,虽磨泐最甚,而古厚之气自在,信为无上神品。”故颇为世重。 来源:网络 [详细...]
    1. “汉亻并 天下”瓦当
    2.   瓦当,俗称瓦头,是施于房椽的瓦的垂下以遮档椽头的部分。瓦当在秦汉最盛,除花纹外,多用文字,以篆书最常见,称“文字瓦当”。“汉亻并 天下”瓦当,一九五一年陕西省临潼县栎阳出土,是汉高祖刘邦初定天下时所造。 来源:网络 [详细...]
    1. 夏阳扶荔宫砖文
    2.   一九六0年在陕西省韩城县西汉扶荔宫出土,距司马迁墓很近,砖上文字为“夏阳扶荔宫合壁与天地无极。”夏阳为韩城古名,扶荔宫是汉武帝的避暑名宫之一。此砖据考是宫内遗物。 来源:网络 [详细...]
    1. 莱子侯刻石
    2.   新莽天凤三年(15年)二月刻。现存邹县孟庙。此石书法古拙奇瑰,气势开张,丰筋力满,趣味横生,熔篆籀之意写隶,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以篆为隶,结构简劲,意味古雅。”西汉传世书迹甚少,通过此石,可窥西汉书风。 来源:网络 [详细...]
    1. 居延汉简
    2.    释文:华商尉史周育当为 君牛不相当杀廿 予恩己决恩不 来源:网络 [详细...]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192(s)   3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