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dftgy
书法理论
    1. 历代书论 秦 汉
    2. 秦 汉    概论:汉代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初创期。随着书法艺术的成熟和兴盛,专门研究书法的理论著作便应运而生。最早论述书法的一篇文章是东汉书法家崔瑗的《草书势》。崔氏在文中认为,草书的出现正是由繁到简的社会需要的反映,并描述、赞扬了书法的形态美和动态美。对书法的艺术审美功能和价值作了充分肯定。继此之后又出现了几篇重要的书论著作,如赵壹的〈〈非草书》、蔡邕的《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等。尤其是大书家蔡邕的《笔论》和《九势》,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秦:李斯《论用笔》 汉:蔡邕《九势》 《笔论》 汉:卫恒《四体书势》 秦李斯《论用笔》 论用笔: 夫用笔之法,先急回,回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 [详细...]
    1. 韩愈·送高闲上人序
    2. 苟可以寓其巧智,使机应于心,不挫于气,则神完而守固,虽外物至,不胶于心。尧、舜、禹、汤治天下,养叔治射,庖丁治牛,师旷治音声,扁鹊治病,僚之于丸,秋之于奕,伯伦之于酒,乐之终身不厌,奚暇外慕?夫外慕徙业者,皆不造其堂,不哜其胾者也。 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今闲之于草书,有旭之心哉!不得其心而逐其迹,未见其能旭也。为旭有道,利害必明,无遗锱铢,情炎于中,利欲斗进,有得有丧,勃然不释,然后一决于书,而后旭可几也。 今闲师浮屠氏,一死生,解外胶。是其为心,必泊然 [详细...]
    1. 康有为书法理论价值最大贡献是探索与革新
    2.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世称康南海,原名祖治,字广夏,号长素,又号更生,别署西樵山人、天游化人等。康有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维新派政治家,还是一位对近现代书法史影响很大的书法家和书学理论家。康有为少年读书即不好八股文,故屡试不中,后到香港、上海等地游历,阅读了大量西学书籍,又曾从理学家朱次琦学经世致用之学并受金文经学家廖平影响甚深,在年轻时就形成了革新改良的思想。光绪十四年(1888)冬,康有为在北京第一次上书未获成功,开始搜集购买了大量碑刻拓本,潜心研究书法。 一、康有为书法的演变发展 康有为书法的演变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1858)维新变法前。帖学时期及碑帖融合孕育期为第一阶段。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回忆自己学书经过时谈到:“先祖始教以临《乐毅论》及 [详细...]
    1. 书法是反映生命的艺术
    2. 唐代孙过庭《书谱》里说:“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则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中国的书法何以会有这种特点? 唐代韩愈在他的《送高闲上人序》里说:“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 [详细...]
    1. 现行体制导致书协组织走上“买办”书法之路
    2.  汉字书写,之所以历经数千年并渐渐使其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问题的关键是历代书写者(亦即所谓“书法家”)从中发现了因书写而不时显现出来的乐趣和意趣。也正因为如此,才在不断的书写过程中总结和积累了不同个性、不同(时代)风格、不同流派的技艺法理。   自古,所谓“书法”原本是文人骚客的余事,在“游于艺”的理念作用下,以期达到修心养性之功效,了无功利之色彩。然而,审视当下的“书法大军”,其初衷已然改变。所谓的“修心养性”之“书法”不知何时已成为加官进爵、发家致富的敲门砖和弹跳板。“书法”这一“心画”之所以摇身一变成为了晋升的“敲门砖&r [详细...]
    1. 书中有画,画中有书,书画互为关联
    2.   再论书画相互作用这个话题也许是老生常谈,对于这个上千年来反反复复论证的题材,似乎挖掘不出什么有新意有悬念的资料。但正是这样的一个命题,吸引了众多自古到今的文人墨客及专业的学术理论家。那么书画的由来到底是谁先谁后,从历史资料上来看,到现在还是难以从根本上断定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书法和绘画源头是一致的。历史文化背景是统一的,书写工具、所用材料也基本相同;另外它们同属于造型艺术中的一种,书中有画,画中有书,它恰似一对相亲相爱的孪生兄妹,相互滋生,互为有余。为说明以上观点,我谈几点看法。   书法艺术的源流   我国文字是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在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精神产物。最早的文字是一些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简单符号,可能是为了记录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统计劳动数字,或巫术等方面的记录等,距 [详细...]
    1. 鲍贤伦论隶书:梦想秦汉、体味秦汉
    2. 篆隶的大格局、大气象最重要,我一直在努力体味秦汉的气氛。现代人注重技巧,以为掌握了书法技巧就能创作了。当代人写篆隶,很多人的技巧也不是从秦汉那里得来的,仅仅是当代人之间的影响。对于篆隶,可以形象地打个比方,秦汉人是正常地“说话”,而当代人是“念台词”。我在创作中对整体和细节关系的处理,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尤其是细节的丰富性。但细节必须严格服从整体,要警惕东晋以后文人玩味出来的那种细节观。 “书写性”是书法的本质特征之一。大家对它的理解和实践,有很大的差异。我现在尽量体现“手写”的自然性,在书写过程中一笔一笔连贯地写过去。完成后的线条应该是平而不平、直而不直、连而不连、断而不断的。书写性的基础是熟练,不熟练必然会刻意做作,就不可能率意。但真 [详细...]
    1. 郑板桥书法与中医流派
    2. 今天大家汉字的书写水平普遍下降了。电视镜头里靓丽的明星偶尔写几个字,实在不敢恭维,旧说字如其人已成了明日黄花;日前参加一位友人的追思会,文化职能部门所送花篮的签条上,几个毛笔字也是歪歪斜斜,不登大雅。今年本市高考作文题谈郑板桥书法,立意自然在引申和发挥,但到底还是点到了书法两字,让沉湎在电脑里的青年受到当头棒喝,国粹的不可或忽,题目似乎有点偏,却是切中要害的。 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书法融隶、楷、行于一体,参差错落,跌宕不羁,自称“六分半书”,所谓分书亦称八分,通常指汉隶的别称。也有学者把它作为古文字嬗衍过程中的一种定量变性来看待,譬如隶书是小篆的八分,楷书是隶书的八分等。板桥的六分半书,想是突破历代书变八分之限,在隶书中参入更多的楷、行、草后所独创的一种新体,主题在复古中创新,这是对清代科举盛行的死板的& [详细...]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308(s)   27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