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dftgy
艺术新闻
    1. “柿柿”如意——中国绘画中的柿子图
    2.   当寒风席卷大地,枝头叶落,有红彤彤的果子挂满树梢,犹如红灯笼一般。这就是国人熟悉的一种果实——柿子。柿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夏季果实青绿,经霜变为橙红,皮薄果圆,软糯可口,清爽甘甜,有软柿、冻柿、柿饼等多种吃法。陆游诗中多次写到柿子,如“江村连夜有飞霜,柿正丹时橘半黄”“细篾络丹柿,枯篱悬碧花”,可见柿树在乡间寻常可见、广受欢迎。   在中国文化中,因“柿”与“事”谐音,柿蒂四面出萼,萼片呈心形,极像四个如意云头,音与形结合,蕴含着“事事如意”的祝愿。柿蒂纹作为一种吉祥图案,常见于古代服饰、器物之中。文人墨客的诗画吟咏中,也留下了柿子的许多身影。 [详细...]
    1. 张赋华“球的事”个展在北京、长沙、深圳三地联动展出
    2. 日前,“球的事”张赋华个人艺术展与2022世界杯同时开幕,展览持续至12月22日。“球的事”The Ball Matters,是一个以足球为话题和媒介的艺术展览,作品形态包括纸本、漫画绘本、潮玩雕塑、影像装置,其文化方向设定为潮流艺术类型。 展览以非主流的个体立场对标现在主流艺术的样式,不做宏大叙事、不假设精英立场、去中心化、规避常态化流程。注重以娱乐趣味性、通俗、潮流、荒诞与时尚的方式呈现,以实现现实意义的传达,并在其中寻找可能具有的国民性话题。 艺术家认为,足球的观赏性是一种具有战争意义的游戏,国与国、城市与城市、人群与人群的情绪对冲, [详细...]
    1. 印象里的冬天
    2.   转眼之间,又到冬季。春夏的鲜绿早已不见踪影,秋日的绚烂也逐渐凋零,不多时日,大地将再度银装素裹,严寒的天气也不再适合画家们长时间的写生活动。然而,就是这样的冬季,却为印象派画家们提供了最好的主题——冰面对蓝天的倒影,雪地上日落的反光,雾气中影绰的身姿……如何在这样微妙的光影变化中取得色彩和谐,是他们乐此不疲的游戏。   印象派大师莫奈一生画过140余幅雪景,其中代表作之一《喜鹊》完成于1869年,是他在绘画中使用彩色阴影的第一个案例,这在之后也成为印象派作品的特征之一。在这幅雪景图中,画家通过对环境色进行研究,大胆地采用了蓝色、红色、黄色和紫色交织的色调,盖 [详细...]
    1. 考古还原青藏高原丝路的样貌
    2.    【考古中国】      ●青海都兰热水一号大墓出土大量来自唐朝、中亚和西亚的丝织品、金银器,以及各类宝石珠饰,首次揭示了青藏高原北部的“青海道”曾经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甘肃天祝县吐谷浑王族墓地、青海都兰热水墓地、乌兰泉沟墓地和西藏当雄吐蕃墓地的发掘,又进一步强化“青海道”对高原文明形成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阿里地区的故如甲木墓地、曲踏墓地、桑达隆果墓地等发掘,出土了时代更早、来自中原内地的丝绸、漆器、茶叶等物品,以及自欧亚草原、南亚次大陆等地区输入的多重文化因素。 [详细...]
    1. 鲁迅《阻郁达夫移家杭州》四条屏
    2. 郁达夫比鲁迅小三岁,在北京大学任教时与鲁迅同事,1928至1929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相与过从甚密,感情甚笃。 郁达夫因发起组织“中国自由大同盟”,参加“左联”,主编左翼刊物而为国民政府当局所忌恨。同时,上海稻粱昂贵,居大不易,一段时间,郁达夫因“北新书局版税不送来,已陷绝粮的境地”。另外,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注重叶落归根、狐死首丘。政治、经济、观念原因交织,郁达夫遂于1933年春离开上海回到浙江富阳故里,不久又移居杭州,并拟定居。他的夫人王映霞请鲁迅写书法留作纪念,鲁迅便为其书写了这首《阻郁达夫移家杭州》。 1933年12月30日鲁迅日记: 午后为映霞书四幅一律云:“钱王登遐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何似举家游 [详细...]
    1. 工夫茶里说功夫
    2.   是工夫茶,还是功夫茶?常有争论。但在早期的茶叶书籍与学术笔记中,两个名词是并行不悖的。从清代规模最大的茶书《续茶经》,到朴学宗师王鸣盛的学术笔记《蛾术编》,都可以从中找到证据。工夫茶最初定义是指明末清初时乌龙茶系一个特殊类别,即一类上等的武夷茶。其后语义不断发生变化,或被认定为一类红茶,或成为一种特殊行茶方式的指代,这种多元概念并存的状态一直持续至今。 武夷上品   “工夫”一词,可追溯到晋葛洪《抱朴子·遐览》:“艺文不贵,徒消工夫。”这里的“工”,是指做事所费的时间与物质,“夫”是指做事时所花的人力。“工”与“功”同音通假,二者的 [详细...]
    1. 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2. 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不仅诉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该如何有效保护,并让公众触及文化遗产?数字技术是一种有效手段。近年来, AR和VR等新技术越来越多地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使文化遗产“活”在当下,走向未来。近日,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相关专家学者围绕数字技术如何赋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展开讨论。 数字化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手段 文化遗产数字化是将文物由实体转化为数字形式以便更好保存文物的方式,对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修复、研究、传播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咨询委员会主席汉斯表示,先进技术使得形式多样、独具风格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比如3D建模技术可以用于文化遗产的修复、记录、保存和教育;利用无 [详细...]
    1. 油画语言的探索者——观王小胜油画作品
    2. 清洁工(油画) 王小胜   王小胜是一位典型的学者型画家,他把全身心血倾注在油画绘画上,在教学之余从未停笔,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更高的艺术追求,沉醉于自己油画创作的精神世界。他的作品无论是巨幅人物创作,还是为数众多的风景写生,都是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高超的表现手法提炼而出,给观者带来视觉冲击和审美引导。   王小胜的油画创作涉猎的题材广泛,既关注宏大叙事和革命历史题材的表现,也钟情于去描绘那些居于文化边缘状态的人们。他对生活在他周围的人和事抱有浓厚的兴致,追忆远去的岁月,表现令他感动的山乡村寨的美景。他塑造的人物形象,或纯真雅丽,或端庄沉静, [详细...]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841(s)   3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