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dftgy
书法知识
    1. 纸上疏影浮暗香——林逋《自书诗帖》
    2. 林逋(967~1028年),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诗人,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句为千古绝唱,著有《林和靖诗集》。善书,工行草,笔意类欧阳询、李建中。林逋少孤力学,性恬淡好古,不趋荣利。结庐西湖孤山20年。不娶无子,种梅养鹤,自谓“梅妻鹤子”。卒后,仁宗赐谥号“和靖先生”。林逋书法存世作品仅3件,《自书诗帖》是其中篇幅最长者。苏轼曾评价林逋:“诗如东野(孟郊)不言寒,书似留台(李建中)差少肉。”陆游称赞林逋的书法:“君复书法高胜绝人,予每见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 《自书诗帖》清朗疏阔,行距宽绰,行距大于字距,这种宽行距、大字距的作品,在早期的汉简中并不鲜见,在宋代奏折与信札中 [详细...]
    1. 朱家溍先生谈碑帖的鉴赏
    2. 2002年1月9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艺术品投资》栏目邀请文物鉴赏专家朱家溍先生,谈论有关碑帖的鉴赏方面的知识。下面就是主持人罗晰月和朱家溍先生的谈话内容。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古代的名人墨迹借助碑帖的形式流传下来,我国历代文人墨客都爱好碑帖收藏,如今随着艺术品投资方式的多元化,古老的碑帖正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收藏品种,碑帖收藏需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艺术品味和专业知识,那么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就会跟大家谈一谈碑帖的收藏。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收看《艺术品投资》节目。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 ,古代的名人墨迹借助碑帖的形式流传下来, 我国历代文人墨客都爱好碑帖收藏, 如今随着艺术品投资方式的多元化, 古老的碑帖正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收藏品种, 碑帖收藏需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艺术品味和 [详细...]
    1. 书丹、摹勒和镌刻
    2. 古代书碑有两种方法:书丹和摹勒上石。刻帖单纯的是摹勒上石或上木。   书丹(或用丹),即书者直接在石头上写字以备镌刻。丹就是指朱砂。朱砂是颗粒状,比粉状的墨稳定性强,写在光华的石上不流、不走样。墨含油份,遇石收缩,不能保持笔触的原形。另外,碑石一般是灰色或青色,朱砂痕迹明显,便于奏刀。   摹勒上石,是将文字写在纸上,再在纸背以银朱(朱砂)依样勾勒字的轮廓(称为双勾),然后复于备课的石头或木头上,以纸数层叠放于摹纸上,以石均匀砑磨,使双勾银朱粘于面上,据此可刻。 摹勒上石之后书家的墨迹仍然可以保留下来。   刻帖都是采用摹勒之法。   镌刻   镌刻书迹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尽量忠实书家的笔迹,纤毫不爽。如《李思训碑》和真赏斋贴。另一种是注意刀刻的效果,例如方棱笔画, [详细...]
    1. 试论魏碑书体的学习与实践
    2. 魏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的演变过程中,现有的碑版等拓片,几经拓磨风化等原因的缺失,损坏严重,已失去了它本来面貌。还原魏碑书体的本身面貌和溯源书体的历史背景,是学习书法创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习字、创作前读帖是环节之二,做到碑帖互为滋养,则是环节之三也。我结合自己学习书法的历程,谈一点关于魏碑及《张黑女墓志铭》习、临和创作等方面的感受与探索。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北魏书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对当时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历代的书法家在创新变革中也多从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张黑女墓志铭》又名《张玄墓志》。原石不复存在,清道光年间何绍基于山东发现此碑裱本而闻世。因海内孤本,故极为珍贵,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张 [详细...]
    1. 启功体钢笔书法的美学特征
    2. 钢笔书法是跟毛笔书法一脉相承的,只是书写的工具不一样。所以,其美学特征也与毛笔书法大体相同。自然,启功体钢笔书法也同样离不开启功毛笔书法的美学理论体系。 现在,为了让优秀的启功书法风格能够更好地惠泽大众,笔者着意将启功先生的书法风格用钢笔来表现,这就成为一件很艰难的事情。笔者以为,用钢笔书写出来的启功体行书应是本着与启功先生的毛笔书法是一脉相承的的要旨;但尽管百般努力,笔者用钢笔书写的启功体与启功先生的书法风格相比起来,其神韵还是挂一漏万。为使更多的人来了解启功书法,使更多的人认识到用钢笔同样能够写出俊逸多姿的启功体书法作品来,从而引导更多的人重视中国书法的传统。这就是笔者多年来努力研究用钢笔来表现启功书法风格的目的。那么,为什么不引导人们去更多地了解王羲之或者其他古代书法家呢?除了古代书法家的技法已经随处可见以外,笔者以为,启功先 [详细...]
    1. 怎样临习《宣示表》
    2. 一、临习《宣示表》应注意的几点   《宣示表》用笔沉实古朴,虚和简净,充溢着——种恬淡安详的气氛。该帖字形偏扁,长横居多,因此,首先要求执笔方法要正确,即执笔宜浅,当以指端贴管,因为指端处感觉灵敏。执笔浅则掌自然虚,掌虚则运动适意,无窒碍之势。南唐李后主所提出的“拨镫法”,历代书家各有不同的解释,有的人理解为善于骑马的人,当以足尖踏马镫,浅则易出入;有的人理解为拨镫即古人用指尖持小棒挑拨灯芯,比喻浅执之法;有的人理解为由于浅执笔时,虎口间状如马镫。这几种解释尽管不同,但都是说执笔要浅,浅则易于转动。否则,若执笔过深,则掌势必不能虚,指深掌实,运笔时就不能自如地回旋进退,容易导致气机窒滞、调运不灵的毛病。但也不能过低,因为执笔越低,笔头的活动空间越小,特别是在写长横时就自然会受到影响。用 [详细...]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译解(十九)
    2. 【原文】盖自秦篆变汉隶,减省方折,出于风气迁变之自然。许慎《说文·叙》诋今学,谓“诸生竞逐说字解经谊,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盖是汉世实事。自仓颉来,虽有省改,要由迁变,非有人改作也。吾子行曰:“崔子玉写《张平子碑》,多用隶法,不合《说文》,却可入印,全是汉人篆法故也。”桂未谷曰:“《说文》所无之字见于缪篆者,不可枚举。缪篆与隶相通,各为一体,原不可以《说文》律之。”盖子玉所写之隶法,《说文》所无之缪篆,皆今学家师师相传,旧字旧体,展转传变可见也。 【译文】从秦篆转变成汉隶,减省笔画,变圆转为方折,都是出于时代风尚的需要,是一种自然的转变。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斥今文经学说:“儒生们竞相解释字义来 [详细...]
    1. 书法教育九家谈
    2. 编者按:书法专业教育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让广大读者对当代书法教育的发展状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本报特邀高校及社会上从事书法教育的专业人士一起探讨书法教育的相关问题,相信对关注当代书法教育的读者有所启益。 章祖安:全国首届书法硕士研究生班指导小组成员、中国美术院首任书法博士导师; 秦永龙: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书法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王继安: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 徐利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倪文东: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书法系博士生导师; 王岳川: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郑晓华: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常务副院 [详细...]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554(s)   2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