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dftgy
书法知识
    1. 我手畅我心
    2. 二王之后,名家辈出,他们都深入二王汲取营养,自成面貌,凭着自己的学养、功力登上艺术的高峰。在书法创作中,我所追求的格调气息是淳和高古,清新自然的书卷气。遵循传统的创新,才具有艺术生命力,这样的创新才是一棵长青树。坚信只要倾注心力,沉浸其中,定会在传统这棵大树上开出鲜艳夺目的艺术之花,哪怕只是一小朵,也足以让人欣慰。我习书从晋人尺牍入手,取法二王,遍临汉魏碑刻,心追手摩唐宋以来大家的名迹,用功甚勤,于是笔下自然流露出几分魏晋风度。临圣教,掺以兰亭、二王手札笔意,意会羲献;学老米、觉斯,旁参二王、苏黄;学王宠、旁涉钟繇、章草笔调,力追古味,沉迷于艺术之境,用心体会,尽情领略,如在山阴道上行,深切体味到学书之乐。创作时对纸张﹑笔墨﹑形式﹑内容甚为讲究,较符合当今从书斋到展厅的审美转换的大趋势,册页、扇面、手卷尤为可人,自感写得清新典雅,性情与功力自然流露 [详细...]
    1. 书法发展简史
    2. 【史前至夏—混沌萌生的书法】   中国的书法艺术来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因此,产生了文字。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   距今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斐李岗文化,在斐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的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不是真正的汉字,但确是汉字的雏形。   紧接着距今约六千年前的仰绍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了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的彩陶。这些符号已区别于花纹图案,把汉文字的发展又向 [详细...]
    1. 书溢晋人风——龚璛《教授帖》品读
    2. 龚璛(1266~1331年),字子敬,号谷阳生,江苏高邮人,后徙居平江(今江苏吴县)。龚璛少为徐琬辟幕下,后充和靖、学道两书院山长。调宁国路儒学教授,迁上饶主簿,改宜春丞,以浙江儒学副提举致仕。与赵孟頫、戴表元、仇远等人交善。工诗文,擅书法。著有《存悔斋集》一卷,明朱存理复辑其佚篇为《补遗》一卷,传世书迹有《宣城诗并识卷》等。 赵孟頫曾任江浙行省儒学提举之职,龚璛曾任浙江儒学副提举之任,从许多题跋中可以知道两人经常在一起同观法帖名画、交流艺事。《教授帖》是龚璛写给元代书家钱良佑(1278~1344年)的一封信札,钱当时任吴县儒学教喻,龚璛经常为其藏品并作题跋。信中提到的“小婿子行”乃元代篆刻家吾丘衍,为龚璛之婿。帖中“钱翼之”即为钱良佑。“令郎”应指钱氏之子钱逵 [详细...]
    1. 畅咏·追求——评刘友凡的《书法叹咏》
    2. 中国书法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功能和奇妙的审美价值,使其成为世界文化中的瑰宝。 刘友凡先生在繁忙的公务中,利用业余时间,系统阅读历史典籍,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超脱于对技艺的研习与迷恋,平日坚持吟诵中国古代优秀诗词、文赋等范本,并通过临写的方式使自己获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养分和人文激励,从中感悟传统经典作品在吟诵与书写中融为一体时产生的意境与魅力。 《书法叹咏》以通史、咏物、抒情、言志的文赋体记载了他对五种书体的研习感受。如在“篆之咏”中,将学篆起步喻为登攀长城,“过关隘、越城垒、眺楼台、识烽燧,登攀书之雄关”。用一组动作与视野的想象描绘,将学书的立志、艰辛直至学书过程中心境的提升进行了形象化的比喻,抒发了对书法精深不懈的探究热情,追求习书、品书后的审美快意。 [详细...]
    1. 大气恢弘 生机勃然——傅山楷书对联解读
    2. 傅山论书,讲究正拙,认为正极则奇生,反对人力摆布、故作奇怪。他出神入化的行草书正是建立在他深厚的正书功底之上,尤其是楷书功底之上的。傅山《霜红龛集·卷四》载:“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无所不临,而不能略肖。偶得赵子昂、香光诗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不数过,而遂欲乱真……复宗先人四五世所学之鲁公,而苦为之。然腕杂矣,不能瘦劲挺拗如先人矣。”透露了傅山楷书的来龙去脉。晋人、唐人、赵松雪、董其昌、颜真卿等傅山都有涉猎。观傅山楷书,其主要从晋人小楷、赵孟頫、颜鲁公处得力。 小楷、大楷虽均属楷书,实则不同,各有自己独立的笔法、结构体系。小楷以魏晋小楷为正脉,笔法简洁,写时笔毫不过分铺开,笔锋的作用非常重要。魏晋小楷,结字尚具隶意,字形常呈扁状,点画时与隶书相类, [详细...]
    1. 《游艺约言》衍意(四)
    2. 【原文】无为之境,书家最不易到。如到,便是达天。   【注释】无为:无所为而为之意。达天:意为得到自然解放。   【解读】人的所作所为,皆有所为,为名为利为活命……,如无所为而为,则可为可不为,自然心态平静,无患得患失之心,学书的人如能达到这种境界,可以说已经得到自然,达到无为的境界了。 【原文】书有骨重神寒之意,便为法物。   【注释】骨重神寒:内重外清。法物:法器、礼器,上等重要的物品。   【解读】骨重神寒比之书法,当为内容坚实,外表清爽,如人之身心健康而精神爽朗,洒脱不凡,如此有似仙风道骨,安得不使人敬重,此在礼器上当然是不可多得的法物了。 【原文】高手作书,于众所矜处不矜,于众所忽处不忽。观此始知俗书之矜所不必矜,忽所不可忽也。   【注释 [详细...]
    1. 《游艺约言》衍意(五)
    2. 【原文】字画之长短肥瘠,无取意同,但观鸟行虫食之迹可悟。   【注释】字画:字的笔画。肥瘠:肥瘦、粗细。无取意同:不必强行一律,不一定彼此一样。鸟行:鸟的飞行。虫食:虫吃树叶。   【解读】字笔画的粗细,在临帖时,学习古人不必一样,它与字的好坏无关,试看鸟的飞行,虫吃树叶,都是很自然的,并没有一定的规定,随形势而定,如范围大小,字体如何,都可斟酌。鸟的飞行有距离远近高低的不同,虫吃木叶有鲜枯大小的不同,都不是有成规的。 【原文】诗文书画,皆要去熟气; 然人乃气之先见者也。   【注释】熟气:一般习惯的气息。人乃气之先见者:人在写字的时候,是先行气的,故曰先见。   【解读】写诗、作文、写字、绘画,都要去掉熟习的气息,即常用的那一套习惯。但人的本身都是有气息的,这种气息如果先占一步,便很难抛弃,由此可见 [详细...]
    1. 书法是细致的手艺活
    2. 字写了20多年,感受和想法也不少,现理出来,与同道共享。 书法首先是个手艺活。你必须熟悉纸和笔,就如同木匠要熟悉斧头和锯子一般,经典碑帖就是引进门的师傅,这个道理看似浅显通俗,却耐人寻味。古人的字好,原因很简单,他们写字的时间比今人多,纸笔是他们身体的延伸,汉字就似他们菜园里的一棵白菜,主体与工具已合为一体。今人太忙,又有足球和股市需要留心,写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已算勤奋了。贴近古人的状态,把手艺弄精,最好的办法是临帖。虔诚而忠实地临帖,亦步亦趋,收敛自己既有的书写习惯,全力钻进古人的“条条框框”中去,不要怕像古人,就是怕不像古人,能临九分像,就不要减作八分像。常见一些人,眼手不到位,临帖不像,美曰“意临”,欺骗自己,误导他人。道理很简单,就如同全力以赴追美女,求之既得,自然美妙,求之不 [详细...]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25(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