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dftgy
书法知识
    1. 好一个冲淡平和的王绂——王绂小楷《杂诗》
    2. 王绂(1362~1416年),字孟端,号友石、鳌叟、九龙山人,江苏无锡人。洪武年间为事所累,谪居山西朔州十多年。永乐之初,王绂因善舞文弄墨,被荐入翰林,官中书舍人。他平生好游历,周览名胜,后隐居于九龙山。 王绂是地道的文人。他才情出众,广涉诸艺,诗书画俱佳。 古人论诗,历来肯定冲淡平和,心正气静,反对矫揉造作,剑拔弩张。唐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描述冲淡:“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大意是说,冲淡之人常常默默无言,独自静处,却能机敏地感受微妙,如独鹤吸吮阴阳中和之气,遨游于云天之外。诗词与书法具有血缘相亲的关系,书法之中的冲淡平和同样境界颇高,同样难以做到。平和并不是简单的平平淡淡,而是要在柔美中不含媚态,刚健中不含霸气,这就有一个如何掌握尺度的问题。而王绂在书法之中能很好地把 [详细...]
    1. 允推大宗的吴门书派始祖
    2. 编者按:经典是永恒的,古今诸家学习经典的方式各异。自本期起,本栏目将陆续刊出葛鸿桢先生临吴门书派经典,葛先生对经典的解读与切入,相信对读者走进经典,提高创作与鉴赏水平有借鉴作用。 元末明初,吴门宋克的书法冠绝一时。王世贞曾指出:“吾吴诗盛于昌榖(徐祯卿),而启之季迪(高启);书盛于希哲(祝允明)、徵仲(文徵明),而启之仲温(宋克)。”因此,我们把宋克奉为“吴门书派”的始祖,而全盛时期的领袖则非祝、文莫属。 宋克之所以对吴门书派有开启之功,大体表现在:一、突破元代以来赵孟頫书风的笼罩;二、比赵氏提倡的恢复晋唐传统更往上溯,直逼三国魏钟繇楷法与吴皇象章草;三、从师承来讲,得元人余绪,但有所创新。其中,第二点与第一、三点的突破和创新密切相关,既是突破赵书的途径,又是实现创新的 [详细...]
    1. 《游艺约言》衍意(六)
    2. 【原文】字不出“雕”、“朴”两种,循其本,则人雕者字雕,人朴者字朴。   【注释】雕:雕饰,外表华美。朴:质朴,本质朴实。   【解读】在书法表现上来说,不出雕饰与质朴两种,追究它的本源,字如其人。其人好修饰,重外表,则字尚整齐、娟秀,力求美观。其人朴实、本色,不讲求外表,字就质朴。二者各有得失,不易统一,刚柔之分亦本之于性情。 【原文】偶为书诀云:“古人之书不学可,但要书中有个我,我之本色若不高,脱尽凡胎方证果”。不唯书也。   【注释】书诀:书法歌诀。证果:论证它的因果。不唯书:不止是论书。   【解读】偶然作了个书法歌诀,大意是说:我以为古人的书法可以不必学,但是要在你的作品中,突出个性,倘若由于天赋不高,写得不好,可以脱去 [详细...]
    1. 雍容华贵谋篇殊
    2. 帛书《老子乙种本》,从书法的角度看,已从篆书演变为比较成熟的隶书了,而且比东汉隶书更自然生动,随意天真。谋篇布白之美比两汉竹木简牍、碑刻更具特色。 1973年,帛书《老子乙种本》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中出土。《老子乙种本》和卷前的4篇古佚书合抄在一幅宽帛上,出土时已沿折痕断为32片。帛书高48cm,用朱丝栏界线,墨书,共352行,16000多字。上篇为《德经》,3041字,下篇为《道经》2426字,共5467字。抄写年代可能在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79~157年)。 帛书《老子乙种本》结体左右对称均衡,或上仰,或下倾,欹侧多姿,变化万千。如“为、也、有、呵、死、先、得”等,飘逸潇洒,意趣超然。偏旁部首组合,或疏或密,或紧或松,大小参差,如“可、度、役、得、畸、贵、伐” [详细...]
    1. 对照原帖找差距——临米芾《苕溪诗帖》
    2. 前段时间,我搁下黄山谷的大草,一头扎进米芾的行书,每天临上两个时辰。细细品味后,对米芾行书有了一点个人的拙见,写来与读者共同探讨。《苕溪诗帖》是米芾的重要作品之一,为米芾书游苕溪的诗作。临摹此作,要从结构、布局、章法和用笔等方面去体悟。此帖的结构特点:变化奇崛,体欹势正。汲取钟、王向右上倾斜的结字方法,许多局部又有变化,左低右高、大小参差、亦扁亦方,具有“似斜反正,返璞归真”的艺术效果。《苕溪诗帖》表现了米芾大胆过人的气魄、不落俗套的用笔方法。其较多地运用了侧锋、铺毫、绞转的用笔方法。造型上,疏密有致、粗细相宜、刚柔相济,妙趣自生。 通常,我将临帖分为四个阶段:一、通临,大概掌握基本用笔规律、特点、章法,脑海中对所临碑帖有初步的认识与了解。二、局部练习,找出内部变化。字组的练习,可加深通临的印象。对字与字之间 [详细...]
    1. 书成珠玉在紫毫——观白居易《与刘禹锡书》
    2. 从来没想到白居易与书法能扯上关系。近来,读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一)载:“进香客莽看金刚经,出狱僧巧玩法会分”,方知白居易曾书金刚经,藏匿在太湖洞庭山的一座寺庙中。贪婪的太守想据为己有,最终没有得逞,据说经卷有幸留存下来了。中华书局《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中有白居易的手迹一页。其运笔,显露魏晋风神,结字灵动中见缜密,凝重中得纤巧,笔锋凌厉,筋骨劲健。顿之如泰山安稳,导之如泉涌绵延。气息清丽娴雅,近褚河南,惟筋力不及褚河南遒逸,未表现出明显的个人风格,亦未臻佳境。在众多的学褚者中,也算是得褚书精要者之一。 《与刘禹锡书》(如图)为行书尺牍拓本,共37行,字迹虽漫漶,亦显出晋唐风韵,结字朴实平白,一如其诗,绝少修饰。大小错落,彰显气度,章法绵密,若满目天星,温润祥和。书卷气蓊蓊郁郁,扑面而来;品味之,觉其旁掺 [详细...]
    1. 图说书史 楷书
    2. 何绍基《祁大夫字说》 《祁大夫字说》,清何绍基书,纸本楷书。28行,共423个字。每页规格为24.4cm×15.8cm。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二十四)。 《祁大夫字说》体现了何氏对颜鲁公书作的精髓领会甚多,书时藏锋含蓄,笔力直注,转折处多体现圆笔之法,显得丰润开阔。 《苏轼秋阳赋》,清刘墉书于嘉庆元年(1796年),纸本楷书,24行,共360个字。各页规格均为11.8cm×6.9cm,现在故宫博物院。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八)。 《苏轼秋阳赋》柔和饱满,劲气内敛,表现了沉静浑厚之美。其用笔藏锋居多,回锋不断,点画充实,气足力厚。刘墉写字喜用浓墨,丰润饱满。若字一味地色浓肥饱,又会看上去韵情不足,润泽顿失,有“墨猪”之感,这也是刘墉楷 [详细...]
    1. 吴派先导徐有贞
    2. 明初书坛虽有宋克以图突破,但由赵孟頫提倡的恢复晋唐传统在书坛被广为接受。生活在明代前期的徐有贞(1407~1472年)的学书历程仍在这一框架之中:早年学欧、褚,中岁学王,晚年学怀素,同时关注宋人。从现今所能见到徐有贞的墨迹来判断,他似乎也受到黄山谷和陆游等人的影响。无论取法哪家,向宋人学习是对元代以来一直鄙弃宋人书法的又一方向性的突破。徐有贞是这一方向性突破的先行者。他的这一作法,也影响到他的外孙祝允明。因此,我们也把徐有贞视为“吴门书派”的先导者。 徐有贞的行书作品,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面目。如他的《行书题识》则明显有王、褚的体貌和笔意。而他的《墨竹歌卷》则已带有宋人欹斜与开张的体势。知其渊源,临习时便容易把握其书的特点。附图中有笔者所临《墨竹歌卷》,其体貌和章法基本遵循原作。 临习要点: [详细...]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220(s)   2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