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dftgy
书法知识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译解(二十)
    2. 【原文】秦分本圆,而汉人变之以方:汉分本方,而晋字变之以圆。凡书贵有新意妙理,以方作秦分,以圆作汉分。以章程作草,笔笔皆留;以飞动作楷,笔笔皆舞,未有不工者也。 【译文】秦分书(小篆)本用圆笔,而汉代人将它变成了方笔;汉分书本用方笔,而晋代人又将它变成了圆笔。大凡书法看重有新意妙理,用方笔作秦分书(小篆),用圆笔作汉分书。用“八分”法作草书,笔笔都留得住;用草法作楷书,笔笔都飞舞生动,没有不精妙的。 【原文】凡汉分为金、为石、为瓦,有方有圆,而无不扁密者。学者引伸新体异态,生意逸出,不患无家数也。钟鼎为伪文,然刘歆所采甚古,考古则当辨之,学书不妨采之。右军欲引八分隶书入真书中,吾亦欲采钟鼎体意入小篆中,则新理独得矣。 【译文】大凡汉代的分书,施在金、石、瓦等器物等器物上,不管其 [详细...]
    1. 好一派倜傥风姿|蔡襄《海隅帖》
    2. 蔡襄楷书是颜真卿的忠实追随者,行书也难跨出二王窠臼,以至于后人对“苏黄米蔡”中的蔡是蔡襄还是蔡京,至今仍争论不休。蔡襄书风存在的意义,在于他勇敢地跳出了强调个人风格,鄙视技巧的时风圈子。出新意、创新风是书法大家的重要标志。从这一点来看,历史对他的选择是淡漠的,将他放到宋初书坛来观照,会发现他在唐代严格的法则与宋代自由的意趣间搭起了一座技巧风格的桥梁,他以老练稳重的书写技巧而跻身宋代大家之列,对书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唐末五代以降,书法创作渐渐偏离了传统的轨道,五代杨凝式虽独放异彩,但只是一枝独秀。蔡襄对书法进行了深刻的理解与把握,其楷书《海隅帖》是地道的颜体书风,一丝不苟,毫不懈怠,在蔡襄之后,还没有人学颜学得这样好。颜楷出现后,追随者大多倾慕其实用性较强的《多宝塔碑》,对其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作品反而关注甚 [详细...]
    1. 爱之弥深|临《里耶秦简》有感
    2. 目前所能见到的秦代隶书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秦代权量、诏版上的铭文。体势近小篆,大小不一,参差错落,奇趣多姿,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另一类是秦代竹简木牍,存小篆体势,隶书用笔的波磔已粗具形态。用笔浑厚饱满,结体扁方,大小错落,姿态奇险,朴茂恣肆。 2002年6月《里耶秦简》在湖南龙山里耶镇出土,简文有20余万字,是此前秦简总出土量的7.5倍。数量达到37000多枚,纪年由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到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内容为官署档案,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邮递、军备、算术、记事等。临《里耶秦简》要弄清它所具备的艺术特征。由篆向隶的演变过程中,依靠快写、省略、假借、合并部首等手段,破坏和分解了原有汉字的结构和用笔方式,并在变化中逐步形成了新的规律。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秦简的形体中仍然保存有大量的母体痕迹,篆隶混杂,秦隶在破坏 [详细...]
    1. 大篆骨骼分书肉
    2. 《睡虎地秦简》展现的书法美非常独到,温润、华贵、空灵,用笔干净利落,不用勾挑和牵丝,这让人联想到弘一超然物外的行楷书法。 《睡虎地秦简》是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城关睡虎地发掘的12座战国至秦代的墓葬中,编号为11的秦墓中发掘出来的。在墓中有陪葬的竹简1155枚(另有80枚残片),内容以法律、行政文书、日常书写为主。此简深埋地下几千年,所载内容未传世,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貌,具有极强的真实性,许多词汇后人未见。对此简进行词汇研究,可为汉语的研究提供有益的材料。 秦王朝虽然用小篆统一了全国官方文字,但并没有消灭异体字,民间文字多姿多彩。中国文字在演进中,秦小篆上承大篆,下启汉隶,民间流行的书体属于自然演进的书体。《睡虎地秦简》的书法可以归于自然演进的秦隶一类,也可归入秦篆。从字形可以看出此简文字中有相当数量的字形在减少 [详细...]
    1. 楷书
    2. 《九成宫醴泉铭》,唐贞观六年(632年)四月刻。魏徵撰,欧阳询书。楷书。24行,每行49个字。额阳文篆书“九成宫醴泉铭”六字。碑高7尺4寸,宽3尺6寸。碑在陕西麒游。传世宋拓较多,以明驸马李琪藏北宋拓本为最,今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 《九成宫醴泉铭》写得工整刚劲,法度森严,结体上下匀称,用笔峭劲稳重,横画多稍向上取势,平直中又有精细变化,撇捺用圆笔,钩多用隶法,直钩出锋较短,弯钩曲圆,结体窄长,为欧阳询的经典之作。 《孔子庙堂碑》,唐武德九年(626年)立。虞世南撰并书。传贞观年间(627~649年)仅拓数十纸赐近臣,不久石毁。武周长安三年(703年)武后命相王旦重刻。正书。35行,每行64个字。后世主要有两种翻刻本:一、宋建隆至乾德年间(960~967年)王彦超摹刻于陕西西安 [详细...]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译解(二十一)
    2. 【原文】吾以壬午试京兆,中秋丁祭,恭谒文庙,摩桫《石鼓》,仰瞻高宗纯皇帝所颁彝尊十器,乃始讲识鼎彝。南还游扬州,入焦山,阅周《无专鼎》,■然浑古,疏落欹斜,若崩云乍颓,连山忽起,为之心醉,及戊子再游京师,见潘尚书伯寅、盛祭酒柏羲所藏钟鼎文以千计,烂若云锦,天下之大观也。此学别为专门,今言书法,略条一、二,以发学者意耳。 【译文】我于光绪八年到京都参加考试,秋八月“丁祭”那天,我怀着崇敬之情去参拜孔子庙,观赏了《石鼓》书法,并瞻仰了乾隆皇帝所赐予的十件彝尊器物,于是才对彝鼎有了认识和理解。返回南方时又游览了扬州,在焦山观赏了周朝的《无专鼎》,其书法质朴无华,高古自然,用笔布势,疏落有致,欹侧宕动,像崩裂的云团突然下塌,连绵的群峰兀然耸起,使人心神陶醉。光绪十四年,我又再度游于京师,见尚书潘伯寅和祭酒盛柏羲所藏的 [详细...]
    1. 不落窠臼来作篆——万承纪篆书联品赏
    2. 清代书法,帖碑泾渭分明。清代篆隶的复兴,如同沉寂千年的火山喷发,导致了篆隶创作的繁荣。这一时期的篆书创作,一路取法石鼓文,一路取法秦篆、诏版和李阳冰等小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路是保守复古面目,一路是篆隶相掺,确立自我面目。 万承纪(1766~1826年),字廉山,又字畴五,号廉三,江西南昌人,乾隆年间举人。万氏书名并不显赫,此联虽寥寥10个字,但处理手法高超,一字一态,大巧若拙,变化万千,令人回味无穷,颇有匠心独运之处,值得借鉴。在其时篆隶书风昌炽的大潮下,书家都在动脑筋探求个性。万氏书法,篆、行、草皆精,成就当首推篆书。上联中,“春”字形呈梯形,“日”部巧妙避让,疏密关系处理极为精致。“秋”字部首左右错落,“多”字有二“夕 [详细...]
    1. 篆书解放隶体出
    2. 帛书《战国纵横家》是西汉时期最有价值的墨迹之一,此作出自西汉上层书写者之手。运笔、行笔大气,自然开张,结体完全出自有相当篆书功力的书家之手。此作前面部分写得气韵雄强,下笔重着纸,点画茂密,气势逼人,有大丈夫气;后面部分写得温婉妍媚,笔画偏细,行气疏宕,字距松动,具巾帼之象,似出自两人之手。 帛书《战国纵横家》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出土。马王堆三号汉墓主卒于西汉开国后18年,抄写时避汉高祖刘邦讳,因此可以判定《战国纵横家》为西汉初期之物。《战国纵横家》质地为生丝细绢,全长192厘米,高24厘米,共325行,每行40字左右,首尾基本完整。在墓中卷放在漆奁盒内,由于经水浸泡,有墨迹互印之痕。在书法技法及审美上,帛书行笔效果完全不同于写在竹质、木质或纸质上,别有一种凝练的笔趣,行笔内涵更丰富。《战国纵横家》文字为古隶,为研究秦汉之 [详细...]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266(s)   27 queries